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,除了郊游踏青,很多人选择打卡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等文化场所,在文化“慢生活”中享受幸福时光、感受岁月静好。
有人说,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如今,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。对很多人而言,文化已由生活的“调味品”变成精神的“必需品”。
面对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,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坚持面向基层,重心下移,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、均等化,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不断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。可以说,现在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、服务越来越好,群众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。
设施建到家门口:
文化空间遍布城乡社区
窗明几净,满室幽香。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立在墙边,书架上摆满了文学、历史、教育、种植技术等书籍。原木色书桌旁的软椅上,几个学生捧着书,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。隔壁是儿童游戏室,木马、积木等玩具应有尽有,玩耍中的孩子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。在棋牌室,老人们悠然自得地下象棋、打扑克。如果想唱歌,还有音响设备;想锻炼身体,有乒乓球台和跑步机。这里是江西省龙南市渡江镇新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。这个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,是新埠村村民的精神家园,也是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的一个缩影。
广大城乡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梢,既是重点领域,也有薄弱环节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,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足,公共文化服务面临难以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”;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”;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”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”。
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《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把建设基层中心作为一项重点改革任务。
近年来,各地结合决胜脱贫攻坚、推动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省份,在历史欠账较多、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,拿出真金白银推进改革。截至2020年年底,全国已建成村、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,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在实践中,各地采取“盘活存量”“调整置换”“集中利用”等方式,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科学布局、优化功能和长效管理,涌现出浙江“文化礼堂”、甘肃“乡村大舞台”、湖南攸县“门前三小”(小广场、小书屋、小讲堂)、山东“农村文化大院”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空间。